之前在文章里聊过,AI 落地场景才是大厂们需要关注的——单纯强调大模型的性能,未必经得起考验。另外早点进入市场,获取用户,也有利于 AI 模型的迭代。昨天跟朋友拿到了钉钉斜杠“/”的测试邀请码,体验了一番,先说结论:– 从可用性而言,整体还是略超出预期的。虽说看起来,出乎意料的比例没那么高,但的确有很多落地场景。– 从目前覆盖的应用场景而言,大都是确定性比较强的任务,比如写电子邮件、做摘要等等。对于创意类的任务,完成得还不够好,不能直接完成很多细节的工作。– 从 AI 结合的方式来看,钉钉还是把 IM 当做核心的界面,围绕 IM 实现更多 AI 的能力。对我体验下来而言,对投喂专属 AI 机器人的功能,感知是最兴奋的。具体而言,这次钉钉把 AI 融入到了主要 4 个场景模块,我对它们的评价分别是:– IM+AI:很有特色,也是个人认为最能满足刚需的。问答机器人想象空间很大– 会议+AI:是能明确提升效率的功能,也是相对刚需的场景。– 文档+AI:中规中矩,略超出预期,在可用的程度。算是行业常规。– 应用开发+AI:略低于预期。还是在准确度和可用场景上做提升。 以下是展开的评测内容:第一部分 与 IM 结合:群消息摘要、问答机器人这次的邀测功能里,最有特点的还是 IM 相关的两个 AI 功能。第一个是聊天消息摘要。这是工作场景下最吃痛的地方了,常常一小会儿不在,就不知道最近群里发生了什么,有哪些重要信息。一条一条去浏览查看,成本实在很高,而且往往看到的内容都是大量的冗余。摘要在这块就太有用了。大致效果是这样的,可以一键快速生成,看到过去聊过的内容:

故事的完整性很不错,并且提到了几个关键点:李峰为什么要转行(实现个人价值),李峰具体做了什么(学习了解行业、建立渠道、管理团队)。还包括一些小细节(工作是高薪)等等。当然故事本身很正向,比较积极,这点会显得不太现实。从这个案例看,还是不错的。如果再**一下、补充一些细节,想必是能够到可用的程度的。总的来说,创意的部分随机性比较强,有的的确能帮上忙,但也不是都很惊艳。算是中规中矩。2 推广文案在文档创作的部分,还有一个指令,是写推广文案,试试看给三五环写个推荐:

为了检验实用性,我们可以要求更具体,比如写小红书风格:

再比如,写知乎风格:


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信息,AI 就可以直接帮我们填好,甚至只需要微调就可以:

这里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,应该是信息获取有误。也期待早日能接入搜索引擎,或者提升语料的准确度吧。文档的部分就展示这么多。官方推荐的指令还有:头脑风暴(起名字、sloGAN),职位描述、新闻稿、合同等等。对于基本的应用问题都是不大的,也能在没有思路的情况下提供一些启发,或者在撰写时不够熟练,让AI帮忙润色。就文档相关的 AI 功能体验说,确实接近了 GPT-3.5 的水平,较大家通常吐槽的国内大模型都差两年而言,算是略超出预期了。第四部分 与应用结合:拍照让 AI 生成应用钉钉还提供了拍照生成应用的 AI 功能。这个功能是可以拍摄你手绘的表格,直接变成群组里的应用,比如用户调研问卷、工厂巡检反馈、选题报送申请等。像这是我手绘的一个示例,我故意把字写得歪歪扭扭一些,还做了涂改:

在群组里就可以直接生成一个可以填写的应用表单:


显然识别是有错误的,我想把应用的名字和字段改掉,发现失败了:

可能是要严格的格式才可以?目前这块显然还有优化空间,我没有再继续读说明书去研究了。这个拍照生成应用对我而言,稍微有点扯虎皮了,实际上是生成表单,虽说是应用,但应用的类型有点过于单一。另外就是对话的交互,在制作表单应用方面,真的未必是高效的。就像刚刚的表单,我手绘加上反复调试错误的工夫,可能早就在编辑页面手工弄好了,AI 就显得有点鸡肋。当然,在很多不太方便操作、需要用口头表述的场景下,AI 也许会更有价值。官方提到比较重要的一点,也是让我觉得拉回一些分数的,是钉钉宜搭低代码由于覆盖了各种行业的应用模板,就可以在高频场景下,比如行政、财务、制造流程等方面,基于你初步搭建的应用,结合 AI 大模型的理解,从模版库里提供一些字段建议,这也算是 AI 的重点使用了。可以理解目前可用性还不太够,但依然能感知到 AI 在企业应用方面的巨大空间。钉钉花了不少时间钻研如何做开放性的生态,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,还是渗透进各行各业的场景,并围绕不同的场景搭建应用(低代码、酷应用)。AI 是一个很显而易见更简洁、更优雅的实现方式,不是堆砌代码和工程量,而是让 AI 辅助判断,配合垂直领域的知识库(有投喂的问答机器人,以及未来很可能提供的 toB 模型),这块在未来将变得更加有意义。写在最后在最后,补充几个核心的观点。第一,从可用性而言,整体还是略超出预期的。虽说看起来,出乎意料的比例没那么高,但无论是写大纲、写邮件,做群摘要、会议摘要,还是组建自己的知识机器人,都是能深刻改变我们职场工作的习惯的。在这些高频的场景下,钉钉做的这些AI 功能已经到达可用的地步了。这也是大模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:真正落地到了一部分的应用(替代掉了大量的手工),那 AI 就会更快速地成长,从而形成闭环的效应,继而再替代更多的手工。哪怕是刚刚提到的 AI 生成应用看起来还不成熟的功能,有了使用量后,迭代也将会是有加速度的。第二,从目前覆盖的应用场景而言,大都是确定性比较强的任务,比如写电子邮件、做摘要等等。对于创意类的任务,完成得还不够好,AI 也不能很顺滑地理解我们的需求,直接完成很多细节的工作(比如对表单应用的修改,就怎么说都不好使,还得加一堆规则)。因此这也是一直以来给我们打工人的启示:要有抗风险能力的话,多做创意类的,而不是确定性很强的工作。第三,从 AI 结合的方式来看,钉钉还是把 IM 当做核心的界面,围绕 IM 实现更多 AI 的能力。而且正如前面所说,我也对 IM+AI 的部分最为兴奋。群聊天摘要和投喂养成的专属 AI 机器人功能,实在很有价值。毕竟在当下,无论是工作,还是生活,我们大部分内容的生产就发生在 IM 中。不管是办公 IM 钉钉,还是微信这样的产品,AI 的协助就能加最大的杠杆了。这跟我之前聊过的(当群聊从协作的枢纽变成界面)就有了对应。最后说回钉钉斜杠“/”,这的确是国内目前比较容易能快速落地的AIGC应用了。用 AI 重塑产品,会让钉钉变成不仅是办公协作类,还可能是所有类型产品的排头兵。很期待接下来 AI 在国内更多产品上的落地.